上一頁下一頁
孔明亡後,曹叡召回司馬懿,封為太尉。曹叡以為孔明既死,天下無憂,便於洛陽、許昌廣建宮殿花園,皆雕梁華棟,碧瓦金磚。為此動員巧匠、民夫三十餘萬,不分晝夜趕造,百姓怨聲不絕
曹叡降旨興建廣大無比之芳林園,因人力不足,竟強令百官公卿也要背負土木樹石於其中。辛毗上表勸諫,曹叡大怒,本欲斬之,又想到辛毗素有忠義之名,便將其貶出京師
話說,當年曹丕與曹植爭立世子,當曹丕確知曹操已發佈詔令,立自己為世子,不禁大喜過望,以雙手環抱辛毗之脖子,高呼道「辛先生,可知我內心之喜?」
辛毗將此事告知家人,其女辛憲英,一向聰明機敏,嘆道「太子是代君主持宗廟社稷之人。代君主行事不可以不憂戚,主國家大權不可以不戒懼,當憂懼時卻欣喜,何能長久!大魏又何以昌盛?」
曹叡既貶辛毗,又妄想與神仙交通,以求長生不老之方,便聽信馬鈞之言,下令動用數十萬民伕以將漢武帝時所製之『承露盤』,連同巨大銅人都移到芳林園中,以承接露水,飲用「天漿」
搬移過程中,造成民力疲困、百姓嗟怨。且途中銅人傾倒,竟將軍民壓死千餘人之多。楊阜勸曹叡勿興建此無用之物,以愛惜民力。曹叡不理,只催促官員刻期完成高臺,安置銅人及承露盤
芳林園既成,曹叡當即攜同寵愛之郭夫人到園中賞玩飲酒。郭夫人道「陛下何不請皇后同樂?」曹叡道「不用提她!她若在,朕涓滴不能下咽也。」並傳諭隨侍宮人,不許令毛皇后知道此事
而毛皇后久為曹叡冷落,當日引十餘宮人,來翠花樓上消遣。只聽得芳林園樂聲嘹亮,乃問道「是何處奏樂?」待從回稟是曹叡與郭夫人於芳林園中賞花飲酒,毛皇后甚覺煩惱
次日,曹叡回宮,偶遇毛皇后。毛皇后笑道「陛下昨遊新園,其樂不淺也!」曹叡大怒,即令逮捕昨日侍奉諸人,喝斥道「朕遊芳林園,已嚴禁左右不許使毛后知道,此事何以洩露!」
不待侍從們答覆,曹叡便喝令將昨日侍奉之人盡皆斬首。毛皇后得知後大驚,上表請求曹叡寬恕。曹叡仍怒氣不息,降詔賜死毛皇后,改立郭夫人為皇后。群臣見之,莫敢諫阻
卻說蜀漢之鄧芝,於一日出獵時見許多猿猴,便取弓射之。見母猿中箭負傷後,子猿為其拔出箭矢,並捲樹皮、樹葉,覆蓋傷口。鄧芝嘆道「唉,我違背物種天性,命不久矣!」果然不久病亡
卻說遼東公孫康,當年斬袁尚首級獻予曹操,受封為襄平侯。此後十餘年間,公孫康開拓領地數千里,遼東國勢日強。待公孫康年老病衰,有意傳位予長子公孫淵
因公孫淵尚且年幼,公孫康臨終前決定,令其弟公孫恭繼位。然而數年後,公孫淵長大成人,文武兼備,性剛好鬥,起兵將公孫恭驅逐而自立。這時曹叡在位,策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
公孫淵屢屢向東吳販賣馬匹貨物,以賺取金銀。雖被曹叡策封揚烈將軍,仍認為曹魏不可輕信,早晚必來吞併,遂命倫直出使,持書渡海南下至建業,向孫權稱臣,進獻貂皮、良馬等物
孫權見公孫淵派遣倫直上表稱臣,大喜過望,欲派出萬人船隊遠赴遼東,策封為燕王。張昭諫阻道「公孫淵乃反覆無常之人,今因恐曹魏發兵而來求援,非其本志也。」
張昭又道「若他臨時又改變主意,扣押我使節去向曹魏獻功,陛下豈不是貽笑於天下?」孫權聞言不悅道「公孫淵既棄暗投明,臣服於朕,怎會變心?」張昭言辭懇切,再三力爭
孫權怒道「吳國士人入宮拜朕,出宮拜君。你當衆折辱朕,朕怕有所失計!」張昭泣道「臣雖知言不用,但所以竭忠,是念及太后臨崩有遺詔顧命之言啊!」孫權聞言亦流淚,然終不採納
曹叡得知公孫淵與孫權聯絡,有意出兵伐之。蔣濟勸諫道「若非敵戰之國,不宜討其叛臣,亦不宜輕伐。兵法有云『虎狼當路,不治狐狸。先除大害,小害自已』。」曹叡從之,暫罷出兵之議
孫權派出萬人船隊,攜帶金銀財寶、九錫等物,渡海至遼東,策封公孫淵為燕王。但事情果如張昭所料,公孫淵又認為孫權過於遙遠,無法解救自己,遂擒斬吳使、吞沒寶物,再向曹魏稱臣
孫權得知公孫淵翻臉無情,氣憤道「朕年近六十,世事難易,無不嘗盡。不料為鼠子所惑,令人氣湧如山。若不砍下鼠輩之頭,丟入大海,朕無顏復臨萬國。就算渡海顛沛,不以為恨!」
孫權當即傳詔,欲起傾國之兵,渡海北上,攻打遼東。陸遜、薛綜等人先後上表,孫權不肯聽從。最後東吳眾臣群起苦諫,孫權亦冷靜下來,最終才打消出兵念頭
公孫淵翻臉後,孫權想起稱疾隱退之張昭,便過府相邀。張昭不肯相見,孫權一怒之下燒其府門,張昭依然不出。孫權只得令人滅火,佇立良久,張昭方才出迎,孫權表示深感自責,君臣和好如初
曹叡封公孫淵大司馬,命即日赴洛陽。公孫淵疑心頓起,意欲反叛。倫直諫道「魏待主公以上公之禮,不為卑賤,主公若反,名不正言不順。且司馬懿善能用兵,孔明尚不能勝,何況主公?」
見公孫淵不答,倫直又道「聖人云『國家將亡,必有妖孽。』近日遼東屢見怪異之事。有一犬戴巾幘,身披紅衣,上屋作人立而行。又城南百姓煮飯,飯甑之中,忽有一小兒蒸死於內。」
倫直再道「襄平北市中,地忽陷一穴,湧出一塊肉,周圍數尺,頭面眼耳口鼻都具,獨無手足,刀箭不能傷,不知何物。卜者占之曰『有形不成,有口不聲;國家亡滅,故現其形。』」
倫直搖頭嘆道「有此三者,皆不祥之兆也。主公宜避凶就吉,不可輕舉妄動。」公孫淵勃然大怒,罵道「一派胡言!若不斬你,眾心難平!」喝叱武士將倫直擒下,立斬於市
公孫淵喝斬倫直後,便自號燕王,改元「紹漢」,任命大將卑衍為元帥,率十五萬大軍殺奔中原。曹魏邊關守將、幽州刺史毌丘儉與之交鋒,兵少不敵,只好向洛陽告急求援
聽聞公孫淵反叛,曹叡喚司馬懿商議,司馬懿道「我率兵四萬,足可破賊。」曹叡道「兵少路遠,恐卿難以成功。」司馬懿笑道「兵不在多,在能設奇用智。臣託陛下洪福,必擒公孫淵。」
曹叡又道「卿料公孫淵將有何舉動?」司馬懿笑道「他若棄城遁走,是上計也;據守遼東以拒我軍,是中計也;如坐守襄平,是為下計,必為我所擒矣。我料公孫淵定採下計!」
曹叡又道「此去往復幾時?」司馬懿道「四千里之地,往百日,攻百日,休息六十日;約一年足矣。」曹叡道「倘吳、蜀入寇,如之奈何?」司馬懿道「臣已定下守禦之策,陛下勿憂。」
曹叡大喜,遂命司馬懿統兵出征。司馬懿途經故里,見舊日親友,感慨作歌道「天地開闢,日月重光。遭遇際會,畢力遐方。將掃群穢,還過故鄉。肅清萬里,總齊八荒。告成歸老,待罪舞陽。」
公孫淵知司馬懿來攻,又派人向孫權求救。孫權本欲將使者斬首,全琮認為此非王者所為,孫權從之,便回書答禮,宣稱將與公孫淵休戚與共,又道「司馬懿所向無前,朕深為你而憂心。」
曹叡得知公孫淵求救於孫權,問蔣濟道「孫權會出兵嗎?」蔣濟道「孫權知我軍備嚴整,難以得利;深入則力所不及,淺入則勞而無獲;即使孫氏子弟有危,都將不救,何況曾羞辱他的公孫淵?」
公孫淵見吳軍不出,便下令進駐遼隧,抗拒司馬懿。卑衍建言道「魏軍千里而來,糧草不繼,難以持久,我等可堅守不戰,待他糧盡而退,再出奇兵擊之,一舉可擒司馬懿。」公孫淵深以為然
司馬懿來看燕軍營寨,笑道「此寨層層固守,不欲交戰,必是要待我軍糧盡,再乘虛出擊。我料公孫淵重兵在此,後方必然空虛。不如逕奔襄平,待他回救,我再從中攔截,定獲大勝。」
一日,公孫淵忽聞司馬懿已率精兵奔襲襄平,大驚失色,只得倉惶率兵回救。燕軍正要渡過濟水時,突遭毌丘儉、胡遵前後截殺,在魏軍夾擊之下大敗一陣,公孫淵狼狽退守首山
見魏軍圍山,公孫淵命卑衍下山反擊。卑衍於陣前大罵挑戰,司馬懿令夏侯霸縱馬出陣。兩人戰不數合,夏侯霸便一刀斬了卑衍。公孫淵以戰況不利,連夜放棄首山,率殘部逃入襄平
司馬懿率軍包圍襄平,卻不攻城。其時秋雨連綿,魏軍營寨半淹於水中,司馬懿堅持不聽眾將勸告,不移營寨;又下令凡是襄平城內軍民出城砍柴樵牧,魏軍皆不得阻攔,任其自便
秋雨不止,魏軍苦不堪言,眾將入稟道「連日雨水,營中泥濘,軍心不穩,請太尉移屯於前面山上。」司馬懿喝道「我捉公孫淵只在旦夕,安可移營?如有再言移營者斬!」眾將不敢再言
毌丘儉問道「太尉先前取上庸,僅僅八日便趕至城下,遂一舉擒獲孟達而成大功;如今千里而來,卻不令攻打城池,而久居泥濘之中,又放任遼東軍民樵牧,不知是何主意?」
司馬懿笑道「將軍難道不知兵法嗎?昔日孟達糧多而兵少,我則糧少而兵多,故不可不速戰,以與糧草爭競;彼時自然要出其不意,猛然攻之,方可取勝。」
司馬懿又道「如今燕兵多,我兵少,敵人飢餓而我糧草足備,又何必強攻?正當任其逃走,然後乘機擊之。我圍城有缺,放開一路,不阻斷敵人出城樵牧,正是要令其奪路而逃啊!」
這時於洛陽,群臣皆奏道「遼東秋雨連綿,一月不止,人馬疲勞,陛下可召回司馬懿,權且罷兵。」曹叡笑道「司馬太尉善能用兵,臨危制變,多有良謀,不日便可擒公孫淵,卿等何必憂也?」
數日之後,雨止天晴,司馬懿仰觀天文,忽見一星其大如斗,流光數丈,從東北方而出,落於襄平城東南。司馬懿大喜而對眾將道「五日之後,我必於星落之處擒斬公孫淵!」
司馬懿傳令攻城,次日魏軍築土山、掘地道、立砲架、裝雲梯,日夜攻打不息,箭如雨下。公孫淵困守襄平城中,糧草耗盡,知軍心俱怨,人皆無戰心,只好派出使者,向司馬懿求和
使者言道「我主願先送子為質,來日自縛請降。」司馬懿斥道「軍事大要有五,『能戰當戰,不能戰當守,不能守當走,不能走當降,不能降當死!』公孫淵已死到臨頭,何必送子為質?」
公孫淵得知司馬懿此言,大驚失色,當晚匆匆與長子公孫修一同突圍,往東南而逃。然而行不到十里,忽然一聲砲響,司馬懿現身笑道「逆賊欲往何處去?」公孫淵反應不及,立遭生擒
司馬懿笑道「我於日前丙寅日,已見有大星落於此處,料定五日後必擒公孫淵,今夜壬申日果然應之。」諸將拜賀道「太尉真神機也!」司馬懿傳令將公孫淵父子斬首,遼東就此平定
卻說曹叡,因縱情酒色,突染急病,又見毛皇后陰魂索命,病勢漸危。曹叡問近臣夏侯玄道「宗族之內,何人可為大將軍,輔佐太子?」夏侯玄久受曹真之恩,遂答道「唯曹子丹之子曹爽。」
曹叡同意,任命曹爽為大將軍,輔佐太子曹芳,總攝朝政,又急詔司馬懿還朝。司馬懿從遼東急赴洛陽,再拜於龍床之下。曹叡嘆道「朕唯恐不得相見,故忍死以待卿;今日得見,死無恨矣!」
司馬懿道「臣聞陛下聖體不安,恨不肋生兩翼,飛至闕下。今日得見龍顏,臣之幸也。」曹叡嘆道「昔日劉備於白帝城以幼子託孤,孔明因此竭盡忠誠,至死方休。偏邦尚且如此,何況大國?」
曹叡流淚道「朕幼子曹芳,年僅八歲,不堪掌理朝政,願太尉及眾位元勳舊臣竭力相輔,勿負朕心!」司馬懿再拜道「臣感陛下知遇之恩,沒齒難忘,定效犬馬之勞。」
曹叡喚來曹芳道「仲達與朕實為一體,你當禮敬之。」又命曹芳近前,曹芳緊抱司馬懿之頸,曹叡流淚長嘆道「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戀之情!」旋即昏沉,口不能言,當晚病逝
曹叡既逝,司馬懿、曹爽便共扶太子曹芳即位,並將曹叡安葬於高平陵,尊郭皇后為郭太后。曹爽,字昭伯,為曹真長子,曹叡向來對其賞識。曹爽辦事嚴謹,朝中一應大事,必先啟知司馬懿
曹爽門下原有五百門客,其中的何晏,字平叔;以及李勝,字公昭;兩人因崇尚浮華、行為不端,素為曹叡所不喜。然而曹爽均予以破格重用,分別任命何晏為尚書、李勝為河南尹
此外,尚有大司農桓範,字元則,極有智謀,時人多呼為『智囊』。桓範對曹爽道「主公手握大權,萬不可委託他人,恐生後患。」曹爽道「司馬仲達與我同受先帝託孤,怎可背之?」
見曹爽猶豫不決,何晏亦道「昔日先公與仲達抵禦諸葛亮之時,累受此人之氣,因而致死,主公何不察也?」曹爽猛然省悟,便與眾人商議如何罷黜司馬懿,以獨掌大權
眾人計議停當,次日曹爽搶先入宮,向曹芳奏道「司馬懿功高德重,屢建功勳,又受先帝托孤之重,陛下可加封為太傅。」曹芳從之。此為明升暗降,意在剝奪司馬懿軍權,從此兵權皆歸於曹爽
司馬懿遭到架空,從此託病不出,司馬師、司馬昭二人不久亦退居閒職。從此曹爽門下賓客日盛,每日與何晏、李勝等人飲酒作樂,佳人美女充滿府院。凡用衣服器物,皆與宮中無異
曹爽掌握大權之後,凡是各處進貢玩好珍奇之物,必先私取上等者,其餘才送進皇宮;宮中的黃門:張當也與曹爽勾結,竟私自挑選曹叡侍妾七、八人,送予曹爽
曹爽又縱容何晏擅改法律,蔣濟勸道「國家法度,唯有濟世之才編改綱法,以流於後世,豈是平庸之輩可改?不僅無益於國,還為害百姓。希望人人各盡其職,方可太平。」曹爽不理
宿將孫禮也對曹爽結黨營私、貪汙受賄的情況一再提出諫言,請其自律,以保不失。曹爽對孫禮深感不滿,藉由升職名義,將其暗貶,外放為揚州刺史
孫禮無奈,只得前去揚州。此時正值東吳大都督全琮引部將唐咨及數萬大軍,來攻芍陂,魏將王淩猝不及防,兵馬又僅幾千人,在吳軍凌厲猛攻之下漸居劣勢,損失慘重
危急之際,孫禮趕至芍陂,與王淩合兵一處反擊吳軍。在戰鬥中,孫禮身受創傷,但仍持續擂動戰鼓,率部奮勇殺敵,經過竟日激戰,孫禮、王淩終於擊退吳軍,斬將十餘人之多
同時,諸葛瑾亦從江陵出發,命朱桓之子:朱異為先鋒,攻打樊城。魏將文欽於城外要道上設立七座屯寨,朱異將之一一擊破,斬殺魏軍數以百計,直抵樊城外圍
文欽見情況危急,急向洛陽求援。曹爽無奈,只好請司馬懿率司馬師引一軍來救,孫權亦派呂範之子:呂據前往助戰。兩軍交鋒,吳軍雖獲小勝,但因糧草不繼,諸葛瑾決定撤兵
吳軍退卻後,安平太守王基針對青州防禦提出精辟策略,且協助王淩治理青州,甚有政績。曹爽得知後,要調王基為安豐太守,王淩不願令其上任,又屢屢要求王基復歸於手下
蔣琬以孔明屢出祁山,因道路艱險,運糧困難而不成,有意多作舟船,從漢水東下,攻取上庸。劉禪問於群臣,多以為此非良策,若無法得勝,甚難退還;劉禪遂命費禕、姜維去漢中見蔣琬
蔣琬與費禕、姜維議後,上表道「魏國勢大,難以速滅,當分裂蠶食。涼州進退有資,羌、胡思漢如渴,宜令姜維御制河右,臣為鎮繼。今涪城水陸四通,東西有事,赴之不難,請徙屯涪城。」
逐退諸葛瑾後,曹爽復令司馬懿投閒置散,且以為天下無事,經常與兄弟、群臣遊玩出獵,大擺排場。又召集能工巧匠數百人,日夜趕工,為其建造重樓畫閣、金銀器皿等物,極盡奢華
何晏上任後任用迎合之人,又佔用桑田及湯沐地為私產。傅嘏時任吏部侍郎,對曹爽道「何平叔外表括靜而內機巧,好功利,不念務本。我憂慮他將迷惑大將軍,屆時仁人遠離,朝政將廢。」
曹爽將傅嘏上書勸諫一事,向何晏透露。何晏得知後大為不滿,認為傅嘏是存心陷害自己,不久便藉一件小事,將傅嘏牽扯在內,罷黜免職,貶為庶人
吳軍前次來犯,是倚靠司馬懿、孫禮等人將之擊退。為了讓曹爽取得戰功威望,李勝等人建議盡起關中二十餘萬大軍,由曹爽統率,攻打蜀漢,藉此建立更穩固之權威,曹爽以為可行
聽聞曹爽有意攻打漢中,桓範建言道「漢中地勢至為險要,太祖、你的先公都曾於此受挫,怎可輕忽?況且我軍補給困難,一旦於山谷內進退不得,蜀軍必然趁勢反擊,屆時如何應對?」
夏侯玄道「漢中雖險要,然而我已探明,蜀軍大多駐於涪城,漢中兵馬不足三萬,不及我軍七分之一,有何可懼?即使不能一舉滅蜀,也必能拿下漢中!」曹爽聞言深以為然,遂決定盡起大軍
司馬懿聽聞此事,笑道「從前太祖兩次進入漢中,皆幾遭大敗。曹真欲攻,亦受阻而退。興勢地形極其險要,我料蜀軍必搶先據守,令我軍進退不得,再趁機擊之。曹爽只怕要全軍覆沒。」
得知曹爽率二十餘萬大軍來犯,已逼近漢中,蜀軍諸將皆驚懼不已、人心惶惶。句安對主將王平道「我軍兵少,難抗如此強敵,眼下只有堅守城池,並請求陛下速撥救兵。」
王平搖頭道「不可,漢中距涪城有千里之遙,救兵一時難到。若任由魏軍攻破關城,我軍必危。你可率一軍於興勢憑險據守,我為後拒,阻擋魏軍。待他困於駱谷、分兵轉攻,便可擊之!」
事情果不出桓範所料,曹爽才一進入漢中,二十餘萬大軍連同牛馬糧草車隊,皆陷於駱谷內動彈不得。桓範急勸曹爽道「我軍陷於高山深谷之間,若不速速撤兵,蜀軍若乘高而下,何以拒之?」
曹爽沉吟時,李勝卻道「大將軍方出,便嚇得蜀軍逃逸無蹤,眼下雖進展稍慢,卻是勝券在握,豈能便退?」曹爽考慮許久,決定繼續進攻。桓範氣得大罵道「日後誤國之人,必是李勝!」
上一頁下一頁
相片最新留言